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谷趋势(ID:zgtrend),作者:竹芒,创业邦经授权转载。
太反常了!
中国人货架上的荔枝,价格飙升到了70元一斤;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人皱着眉头,开始喝不起咖啡了;而韩国的老人万万没想到,人到60岁,还会吃不起苹果……
更魔幻的是,2024年发生的这一幕幕失去“水果自由”的场景,竟是因为同一个原因。
一场席卷全球的气候风暴,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随时落下。
“水果自由”消失了
一把荔枝三把火,今年荔枝还没吃上,就已经火了。
“央视农业”说,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今年是不可能了,最多也就日啖150颗吧。
没错,今年荔枝减产一半!
全国荔枝总产量178万吨,比去年减少45.94%。其中,最大的两个产区,广东预计比去年减产一半以上,广西预计比去年减产近六成。
随之而来,是荔枝的价格的火箭般蹿升。涨到了离谱的程度。
界面新闻说,熟度三分之一红的妃子笑,地头价15元一斤,上车价16.8元一斤,到零售环节,有的卖到了40一斤、50一斤。桂花香荔枝,更是凭借一斤卖到70大洋登上微博热搜。
要知道,去年桂味只要5块一斤、妃子笑更是只要3块钱。价格相差10倍!
消息一出,那些苦熬荔枝上市的国人彻底破防。
“等了一年的荔枝,告诉我它涨价了,还是涨到了买不起的那种……”
图源:抖音
吃不起荔枝的日子,突然就毫无征兆地降临了。
当中国人在为失去荔枝自由哭泣,太平洋对岸的山姆大叔,则失去了他们心爱的咖啡自由,伤心不已。
国际咖啡组织2024年4月咖啡市场报告显示,罗布斯塔咖啡价格一度攀升至45年来的最高水平。
其背后的原因,是咖啡豆大幅减产。
全球最大的罗布斯塔咖啡豆生产国,越南的咖啡产量预计将下降20%,达到四年来的最低点。
随之而来的是,“咖啡巨头”美国败下阵来。
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星巴克在北美销量首次下降,而且幅度巨大。摩根士丹利(Morgan Stanley)的分析师Brian Harbour指出,这甚至比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情况还要糟糕。
越来越多的美国人,被迫远离贵价咖啡。
事实上,这样一幕幕魔幻的场景,正在全球蔓延,远不止一类水果,远不止一种农作物,远不止一个国家……
可可豆,连续三年减产,全球面临一场60多年来最大的可可供应短缺期。
爱吃巧克力的人大概已经发现了,现在去买“再也没有以前的价钱了”,“去年45元,今年116”,价格翻倍是常态。
图源:小红书
在韩国,老人想不到,都60多岁,居然吃不起苹果了!现在的韩国市场,最普通的苹果一个就卖到人民币18元,一个梨子更是高达47元。
在柬埔寨,新鲜生腰果创下15年来最高记录,相比于2023年初,最大涨幅达到24%。
在印度,从去年12月至今年5月,国内洋葱不够用了,价格飙升!甚至颁布禁止洋葱出口令。
这些农产品,价格都好像迈上了高速公路,开始了疯狂的赛车。
为何如此反常?答案是:极端气候。
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
在全球农作物产量变化的背后,一张巨大的手,都时刻笼着每一片果园、每一座牧场、每一亩土地。
它就是,极端气候。
你感受到了吗?这几年,极端气候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。
2020年,大西洋飓风席卷中美洲十多个国家,造成上百万人被迫流离失所,成为气候移民。
2021年,郑州发生特大暴雨,德国锡根大学洪涝专家延森(Jürgen Jensen)形容:一直开着水龙头都无法造成这么大的降雨量,几乎就是上头不停倾倒洪水,世界上没有任何排水系统能应对。
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,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几近消失,在卫星地图上只剩一片滩涂。
卫星鄱阳湖监测图(来源:国家卫星气象中心)
2023年,我们刚刚经历了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,北京也有记录以来第一次连续两天温度超过40度。而这个记录,可能今年又要被打破。
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,中东国家阿联酋遭遇了70多年来最强降雨。迪拜的天空在一瞬间变成了绿色,一天之内的降雨,相当于过去1年半到2年的平均雨量。
而在广州,下起了拳头大的冰雹,把车窗砸破、顶棚砸穿。
图片来源:广州增城区融媒体中心
一场剧烈的龙卷风呼啸而至,更是带走5个鲜活的生命,致使33人受伤,只留下“掀翻”的村庄,碎得像布条子的铁皮建筑。
图源:南方+、南方周末
正是这些频频出现的极端天气,覆盖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农作物产地,才带来农产品市场的剧烈波动。
水果自由,就是这样逐渐消失的。
——荔枝的主产地广东广西,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持续偏热。“荔枝”没有得到适当的低温催化,直接“睡眠不足”,开不出花。今年一波“倒春寒”和强降水,最终把荔枝打趴,广东、广西减产一半。
——可可的主产地西非,反季节大雨频发,又接连干旱。可可结不出果,豆荚还面临过度降水引发的病虫害,腐烂、变硬……主产区科特迪瓦产量已经下降至33%,加纳的收成也将达到22年来最低水平。
——咖啡豆的主产地越南,4月30日记录到44℃最高温,创下该国4月最高气温纪录。持续的高温致使咖啡作物枯萎,减产10%以上。
——种植苹果和梨子的韩国本土,由于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增多,平均日照时间减少23%,创日照时长10年新低。许多水果遭遇霉菌感染,大幅减产,价格飙升。
一开始,种种灾难一啸而过,随后又被人忽略,直到人们发现,夏季要吹更多的空调,交更多的电费,吃更贵的水果……
再到“一场山火、一次旱灾、一个物种的灭绝、一座城市的消失……”
其实,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,一直悬挂于我们的头顶。
“气候崩溃期”已经到来
很多人还没意识到,未来十年,全球首要风险不是武装冲突,不是社会分化,而是极端天气事件。
这是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《全球风险报告》,提示我们的风险。
极端天气和地球系统关键变化,才是最严重的长期问题。
图源:世界经济论坛
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。
形势严峻到了什么程度呢?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把它形容为:
气候崩溃期
他去年就发表讲话说,“我们的星球刚刚经历了一个闷热的季节,气候崩溃已经开始。”
在今年国际气象日,他再次致辞说,我们的气候正在崩溃,迹象从未如此清晰:
气候记录被全面打破
2023年出现了破纪录的高温
海平面突破历史高位
海洋表层温度再创新高
南极海冰面积则降至历史最低
概括成一句话就是:反常,成为新的常态。
最关键的指标是全球温度,已经不仅仅是变暖那么简单。
世界气象组织发现,依据2023年前10个月的数据,全球年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的基线高出约1.4℃。
在中国,平均气温也从1951年的8℃出头,达到有统计以来最高10.71℃,从最低到最高,升温达2℃以上。
1951年至2023年我国平均气温历年变化(单位:℃)。中国气象局图
而比起全球的升温速率,中国更是遥遥领先。
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统计,1951年以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,升温速率为0.26℃/10年,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(0.15℃/10年),妥妥的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。
随着变热的气温,极端气候发生的频次也变多了。
亚洲,气候变化挑战最为高频,图源:世界经济论坛
根据IPCC科学报告,在升温1℃、1.5℃、2℃、4℃的情形下,十年一遇高温发生率变为原来的2.8倍、4.1倍、5.6倍和9.4倍。
当下全球已经达到升温1℃至1.5℃,如果升温达到4度,那么十年里至少九年,会发生极端高温,几乎是年年都有。
同时,极端高温的发生时间也在提前,春季就可能迎来40℃以上高温,多地同时发生的高温事件的概率、反季节极端现象发生的概率也都增加了。
伴随着升温,强降水和干旱,也发生得更加频繁。
而对于高海拔地区而言,全球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,发生特大暴雨的几率就会增加15%,《自然》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,降雨量增幅最明显的地方海拔高度大致为3000米。
比如2022年,激烈暴雨袭击青藏高原,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和准格尔旗甚至出现了24小时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,直接打破观测史单日降雨纪录。
也就是说,我们会经历更热、更冷、更旱、更涝,更剧烈的气候变化。
那些“百年一遇”“千年一遇”的气象灾害,在我们这里可能变成“年年遇”。
80、90后,很难安享晚年?
极端气候带来的种种巨大影响中,水果自由可能只是最无关紧要的一个。
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副研究员魏科博士,甚至发出预警:“80、90后想要安度晚年基本上是没戏了”!
为什么呢?魏科解释说,
“有些人可能会想着全球变暖,北部地区更凉快一点,搬到青藏高原就好了,但是大规模的冻土融化,地面就像泥浆一样。”
“气候变化还会改变病毒分布的区域,很多热带的病毒和病菌,它会向中纬度人口密集的区域去侵蚀,很多原来冰封在冻土或冰川里面的病毒也会被释放出来。”
难以预测,未来还会从冰川里释放出怎样的远古怪物。
我们已经能够看到的是,登革热在多国爆发,成为世界上传播速度最快的媒介传播疾病,阿根廷的防蚊液一罐难求。
疟疾在非洲撒哈拉以南、亚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区感染的风险也在显著增加。《大气科学学报》的一项研究预估,到2050年(与1961—1990年相比),每年将新增疟疾死亡人数3.3万人。
孕妇、儿童、老人等最脆弱群体,将遭受更大的气候威胁。
高温甚至正在加剧早产的风险。《自然气候变化》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,每增加一个高温天,可能会影响至少822名新生儿的出生时间,美国每年至少有25000名新生儿早产。2012~2018年,中国单胎和多胎妊娠的早产率也有所增加,其中多胎妊娠早产率从46.8%上升至52.7%。
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,两周后美国得州一场龙卷风随之而起。
环环相扣的气候系统,无人知晓下一次受伤的是谁。
今天,身处2024年的我们,或将再次迎来“有史以来最热一年”。《经济学人》预测,今年的年平均气温将正式打破阈值,即比工业革命前高出 1.5 摄氏度。
更多的高温热浪、洪涝、干旱,范围更广,强度更强,即将扑面而来,碾碎包括水果自由在内的,脆弱的一切。
“是时候停止废话了”,气候学家詹姆斯·汉森,在1988年就大声疾呼。
他发出的这句呐喊,今天依然适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