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凤凰WEEKLY财经(ID:fhzkzk),作者:南溪,编辑:雪梨王,创业邦经授权转载。
2023年被称为“AI(人工智能)元年”。ChatGPT横空出世18个月后,在大洋彼岸的中国,职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。准确地说,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变化,而是历史性的变革,一些职场中人已经率先感受到,AI离我们的距离,其实比想象中更近。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,他们就已经走过了一段由恐慌、抵触、尝试、拥抱、欢喜等组成的复杂的心路历程。
AI在敲门,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?AI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?我们该如何与AI相处?
这场变革的引领者是科技大厂,春江水暖最先知的,也是科技大厂。“五一”劳动节前夕,阿里巴巴发布《“AI+”职业趋势报告》,介绍了中国职场人正在如何用AI。阿里的研究显示:AI已经进入中国的各行各业,甚至下沉到了养猪养鸡的农场。人机协作的工作方式已经成型。
为了了解更多中国人在职场上与AI狭路相逢的故事,我们找到几位置身事内的朋友,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。这是一个“狼来了”的故事,但它或许会有开放的结局。
虚拟人与情绪价值
电脑屏幕里,奶奶坐在农村老家的院子里,阳光洒满院落的每一个角落。你问奶奶吃饭了没,她点头附和,眼神里充满慈爱。花白的头发,眼角的皱纹,爽朗的笑容,还有熟悉的方言……像是任何一个年轻人与奶奶打视频电话时,都会见到的场景。
实际上,屏幕里的奶奶是虚拟的,它只存在于网络。现实中,她已经去世很久。
AI虚拟人已经变得栩栩如生,毫发毕现。TA会讲方言,会用定制的亲人的声音说话,为思念的人们提供聊天、陪伴等情绪价值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,你会为逝去的亲人按下复活键吗?
这个问题,即便是程想——一位每天围着AI虚拟人、为TA们打造情绪价值的工程师,也没法给出直接简单的回答。
2023年,程想开始从事虚拟人prompt(提问)工程师的工作,为角色AI产品“通义星尘”的客户定制虚拟人。他同时服务着几十家客户,涉及体育、医疗、美妆、旅游等各行各业。
和人类相比,这一代AI有先天优势——它们自出生之日起,就通晓世间万物,但最大的缺憾是,它们不是人,缺乏个性,没有人味儿。于是,从prompt工程师这个新兴职业中,衍生出了一个专为AI打造个性的分支,程想就是其中的一员。程想们需要教大模型这个“全才”学会更多个性化知识,成为“自己人”;并给它注入性格、打造人设,让它更像人。
启动一个虚拟人项目后,程想首先会和客户做深入沟通,明确功能用途,一起确定需要什么个性。然后,配置、提问、测试、反馈、调优,再测试……不断修改,直到满意了为止。
前段时间,程想复刻了一个篮球领域的虚拟专家。他先给虚拟人灌输了一个基础人设,再参考一位著名篮球解说员的风格,给它打造了一套性格和话风。最终呈现在球迷面前的这个专家,熟知各类赛事,还不乏幽默,时不时爆梗。
成为好的虚拟人可不容易。它得讲逻辑,情商高,情绪稳定。如果喜怒无常,很难被用户所喜欢。但好在它们不会有人类的精神内耗,也没有真正的喜怒哀乐。
程想的工作难点,在于为虚拟人打造鲜活的“人味儿”。人是复杂而多层次的,一个人可能兼具傲娇和热情的性格两面性,虚拟人要摆脱扁平化和单向度,才会更受欢迎。
丰富有层次的性格,需要尽可能详细而具体的设置。但是32k、3万字的人设信息,可能是用户能够上传的描述一个虚拟人的字数上限。字数再多,虚拟人的应答速度就会受影响。而现实生活中,3万字很难道尽一个活生生的人。
除了“人味儿”不够,虚拟人有时也会出现“人格分裂”的情况。客户DIY配置角色时,输入的描述可能会出现自相矛盾,但他们自己没有发现,这就会导致角色后续出现bug。这时候,程想需要变身修复师,逐字逐句检查角色描述,找出bug并作校正。
他还需要做一些特殊标签的定义,例如限制虚拟人的世界观范围,通过在对话过程中生成的特殊标签,触发客户的业务API——这些在prompt的配置过程中,需要有一些特定的设置。
在prompt工程师的岗位上工作了一年多,程想总会收到一些人关于这份新兴职业的咨询。有人正在考虑转行,也来试一试;有人对其岗位内容和发展方向感到并不清晰。
有数据显示,国内AI领域的人才总缺口达到了500万,包括机器学习工程师、深度学习工程师、AI研究员、计算机视觉工程师等。而此前有媒体报道,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AI关键岗位人才。
工作效率提高十倍
程想学的是计算机。十年前,他大学刚毕业时,互联网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,云计算、物联网、5G通信和区块链崭露头角,AI对于普通人来说,是一个遥远的存在。他记得当时春秋两季的校招现场,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很吃香,互联网、电子商务、游戏开发和移动通信都需要他们,程想也很快就拿到了心仪公司运营岗位的offer。
短短十年后,AI正在以不可逆的浪潮之势席卷包括在内的许多行业。很多重复、简单的工作可以被AI接手,就业市场的格局也随之发生改变。人们开始担心、媒体不停讨论:哪些职业可能被AI接手。
2023年,程想嗅到了一丝职业危机的味道。他决定拥抱AI,直奔AI岗位。转行这件事,他并没有太多的犹豫和纠结,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。在他看来,从传统互联网切换到AI领域,他在这个过程中,会长出很多新的知识和能力。“我们应该随时适应这些变化。我也很庆幸在AI大模型的发展中,我算是比较靠前接触这个行业的人。”他说。
这一年多,程想经常会有成就感,尤其是收到客户对虚拟人满意、惊喜的反馈时。但另一方面,工作越久,他越看到人的可贵。“人是最复杂的,每个真人的性格都独一无二,他输入、输出的情绪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。AI可以具备一定的人味儿,但它可能永远无法替代人跟人之间的感情沟通。”
AI在逐渐养成人的个性,人在试图借用AI的超能力,那么,AI和人之间的桥梁是什么?阿里《“AI+”职业趋势报告》给出的答案是:人的AI能力。《报告》指出,AI能力,也就是每个人使用AI的能力,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于传统技能和知识的新兴技艺,成为职场的关键竞争力。
在成都设计师南墙的故事里,我们可以看到,AI帮助她把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。10倍,听起来很夸张。她是怎么做到的?
一直以来,前期沟通都是设计师的痛点,会耗费大量时间、精力。客户口头表达需求,但因为没有现成的图案,很难与设计师达成一致,设计师因此总是陷入做效果图、客户提意见、改图、提意见、再改的泥潭当中。
工作了8年的南墙对此深有体会。有时候,客户的需求会像山一样,压在她的身上。手里的方案还没改完,新的需求就又来了,应接不暇,眼睁睁看着商机从眼前划过,却无力留住,这让她感到焦虑。她开始深思:一次次的返工,真的有必要吗?
2023年年初,南墙决定尝试利用AI技术,跳出那个工作的死循环。她不会编程,照着学习文档接触开源大模型,亲手制作了超过50个AI图片模型,彻底改变了工作方式。用模型生成初稿,一次十几张,风格各异,“金主甲方”随便挑,一次挑到位,总有一张令她称心如意。
南墙把这些模型上传到AI设计平台“堆友”,供同行们一起用,她现在是平台上的大明星。回望接触AI的这一年,南墙像长跑运动员一样,咬牙磕完了整个流程。她之前买了台一万多元的电脑,练一些数据量相对较小的模型够用,但速度很慢,有时候要跑两天。数据量大的,她就摸索着上云计算平台购买算力。个人购买算力,这是她几年前从未想到的。
创造力×AI算力,南墙实现了工作效率的10倍提效。她还收获了AI带来的意外惊喜——AI给出的效果图,总会有超出预设的惊喜,给她打开新的思路。这就是大模型的“智能涌现”。
即便如此,AI模型能提供的只是初稿,无法直接交付。南墙说,起先决作用的仍是设计师本人的业务判断力,后续也需要设计师利用PS、矢量制图等工具进行精调。“现在一些人在讨论‘狼来了’,其实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能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准,不一定是AI,任何一个好用的工具都可能取代他。”南墙说,所有人同处同一个AI时代,关键还是“人”。大家都该多动手去用AI,试着把AI培养成自己的工作助手。AI和人的结合,也会促进“主人”不断变强。
替代还是互补
南墙提到“AI和人的结合”,这与阿里在这份《报告》中提出的“人机协作正在成为新的工作方式”不谋而合。南墙从微观感受、阿里从宏观研究角度,给AI之于职场人的影响作出了整体判断。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,张丹丹教授与合作者开展了一项体量巨大的研究,她想探明各个职业分别受到AI大语言模型多大程度的影响。
这项研究基于上百万份2018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的招聘数据,提炼、分析、总结出了20个最容易受大语言模型影响,和20个最不容易受影响的职业。意外但在情理之中的是,曾经最受追捧的大学专业对应的那些职业,很多都在“最容易受影响的职业”榜单当中,比如财务/审计/税务,翻译,银行,互联网开发/系统集成等等。
整体而言,这一轮AI技术革命推动就业市场呈现两极化,高技能和低技能的岗位需求仍旧旺盛。而处于“高不成低不就”中间地带的职场人,则面临全社会的需求减弱。
在当下,这个趋势或许会加剧大学生们的焦虑。一些职业院校离就业市场更近,他们感受到了外界的变化,选择化被动为主动,将AI能力及其职业技能培训纳入了培养体系。
2023年下半年,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在杭州市人社局的牵线下,与数据智能服务公司瓴羊,共同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“一试双证”试点工作。羚羊数字人才发展中心的负责人林丽,见证了人工智能训练师从无到有再到形成体系的过程。
林丽是拥有20年工作经历的互联网老兵,从事客服工作10年,8年前第一次接触智能客服。她记得一开始,所有人对于智能客服都是抵触、甚至恐慌的——冷冰冰的机器人怎么能替代需要温情和理解的客服工作?如果客服智能化了,那么人去做什么?
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,大家发现,AI不仅把人从夜班中解脱了出来,还能自动化解决很多重复机械的初级问题。另一方面,AI也倒逼人变得更聪明,一些客服人员通过学习,升级成为训练AI的行业专家,收入翻倍。
人与AI共同升级,这是当下职场人看得见的未来,一些地方政府推出了相关的政策配套,激励更多人积极拥抱AI。去年12月,人工智能训练师“一试双证”试点工作首开纪录,首批人工智能训练师初级工21名、中级工40名在杭州第一技师学院通过认证。他们能享受技能补贴、积分落户加分等政策福利,并拿到优先去企业上岗实习的机会。
值得关注的是,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“云上创新”,算力开始进入了校园,来到学生们的身边,帮助他们真正成为“AI原住民”。2023年,阿里云面向全国高校推出“云工开物”计划,为4千多万高校学生,每人送一台云服务器。今年4月,阿里云启动全国“高校训练营”,帮助大学生用云计算与AI工具进行云上开发和应用创新。
AI之于今天的我们,就像电脑之于生活在2000年的人们。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的细节,但我们能看到潮水的方向。我们能做的,是因时因势地改变——从改变自己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