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(ID:runliu-pub),作者:尤安,编辑:二蔓,创业邦经授权转载。
昨天,“刘强东”在京东开直播了,以一种很多人还没试过的方式。
时间回到2天前,很多人突然听到一个消息:“刘强东要直播了”。
4月16日晚6点18分,京东的直播间,在线人数突破了200万,而他们看到的那个刘强东,不是刘强东本人,而是:“东哥AI数字人”。
“AI刘强东”:“今天这场直播,我主要想跟大伙儿聊聊我这几年在饮食方面的调整”
直播一结束,很快,新闻出来了:刘强东AI数字人直播首秀观看量超2000万。
超2000万,什么概念?整个上海的常住人口,也就2400多万。
真厉害。不愧是刘强东。但是,有意思的,不止直播的“刘强东”,还有看直播的人。
明明是带货的直播,直播间里很多人刷屏在聊的,却是自己对“刘强东AI数字人”的感觉。比如:
“是真人吗?”
“AI的面部,始终和真人不太一样。”
“用AI数字人,有点不够诚意!”
为什么会这样?看带货直播,不是应该关心货的价格好不好,质量硬不硬吗?为什么都盯着数字人呢?数字人和真人都这么像了,为什么有的用户还会有情绪?
原因有很多。留言区里、新闻里、朋友圈里…很多原因说得都很有道理。但其中有一个,藏得比较深,很容易被人忽略。
哪一个?恐怖谷。
你听说过,恐怖谷吗?
1970年,日本有位研究机器人的专家Masahiro Mori提出了一个理论,叫“恐怖谷”(Uncanny Valley)。
这个理论说,人类在面对机器人,或者其它“看起来像人,但又不是人”的东西时,大体上可能根据它和人的相似度的不同,产生4种不同的心理。
首先,如果那东西,外表、动作上看着有一点点像人,比如和人相似度30%时,人类看到可能会觉得,挺好。
看图。
图片来自电影《机器人总动员》
那,怎么让人类看到觉得更好呢?把那东西变得更像人,比如相似度50%,可不可以?可以。
看图。
图片来自电影《超能陆战队》
那,还想让人类看着更喜欢呢?我再卷一卷,把东西更新换代,精益求精,把和人的相似度提高到60%,是不是赢面更大?
看这个。
图片来自惊悚片《死寂》
还不够像人?那看这个。
图片来自惊悚片《梅根》
还不够?那这个呢?
算了,这张有点过分……
我猜你大概率看过,就假装放一下吧
“这张”图片,来自恐怖片《咒怨》
看到这里,你什么感觉?你的汗毛和心率,还好吗?
一个东西,并不是越像人,就越能让人有好感。
当它像人像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,人类对它的好感,会突然急转直下,从波峰一头掉进波谷。甚至,看一眼就觉得恐怖、有威胁,进而下意识地排斥、不喜欢。
那,什么时候才能重新有好感呢?把东西变得和人更像,更像,再更像…
没人知道,那个“谷”的出口具体是哪里,但是,你可以知道方向:
等相似度无限接近100%,几乎和真人完全一样时,人类的好感会再次回升,新的局面会全面打开。
像人,更像人,极其像人,完全像人。
好感,更多好感,极其排斥,恢复好感。
这,就是恐怖谷。
这,也是为什么你在很多恐怖片里,常常能看到布娃娃、木偶、科学怪人……还有,人工智能。
今天,很多人看AI数字人时,优先关注的不是它说的话做的事,能不能完成“带货”的任务,而是一遍又一遍观察“像不像”,纠结这个是不是“真人”,可能受很多原因影响。
比如,看“AI刘强东”。
有些原因,显而易见。
比如,看着“不喜欢”、“不真诚”、“太超前了“、“太可怕了”……
而有些原因,可能藏在比目光,比感觉,甚至比意识都更深一点的地方。
比如,恐怖谷。
可是,“AI刘强东”,不是已经做得“极其像人”了吗?
确实。今天的AI数字人,已经在“像人”的路上,走过了好几个阶段。技术上,从2D到3D,从有表情有动作,到能模仿语气能对上口型,每次迭代,都往“像人”的方向,更进了一步。
迭代到昨晚,“AI刘强东”开播时,留言区里很多声音都在说:“太逼真了”。
听声音,开场一句“今天坐在这里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真快,一转眼京东已经成立超过20年了。”
语速,吐字,甚至连一些词的连读,都活脱脱还原了刘强东。
看外表,长得像就算了,讲话时偶尔搓搓手指点点头的小动作也好说。
但昨天的“AI刘强东”在带货过程中,甚至还有人发现,它会时不时“操作手机,回复消息”。
天哪,这也太像了吧。然而,就算像到这个地步,留言区里还是有人在说:“还是和真人不太一样”。
太像了。但,又没完全像。这意味着什么?
也许,数字人的技术边界拓展到今天,终于要接近,甚至落入恐怖谷的区间。
一旦落入,无论话术说得多流利,细节讲得多到位,我看着眼前这个数字人,就是不舒服,不喜欢,不接受。
哪怕打造它的技术团队是京东,尝试它的人是刘强东,要获得用户的认可,也依然要克服这道关卡。
那怎么办?未来会怎么样?我在直播间,还会看到这种数字人吗?
两种逻辑,两种未来。
一,数字人,变得越来越少。
我不管,体验最重要。
有恐怖谷效应,就意味着我看着数字人会不舒服。
所以,数字人的体验就是不行,我就是只想看真人播。
这个逻辑,听起来没有问题。按照这个逻辑,在未来,数字人可能变得越来越少。直到,绝迹直播间。
可是,艾媒咨询曾做过预测,预计到2025年,中国虚拟人的核心市场规模,会增长至480.6亿元,它带动的产业市场规模,更是会增长至6402.7亿元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或许,你还可以看看商业世界里的另一个逻辑:效率。
一切竞争,都是效率的战争。
商业世界,一旦有什么能颠覆原来的效率,一切几乎都会一往无前,不可逆转。就像凯文凯利说的:
未来已经到来,只是尚未流行。
而AI数字人,可以不喝水不吃饭,24小时连轴转,100个直播间同时开,开成日不落帝国。
效率。体验。
数字人技术。恐怖谷效应。
这是“AI刘强东”要克服的挑战,但也远远不止是“AI刘强东”要克服的挑战。
今天,其它的互联网公司,乃至其它的行业,比如游戏开发、电影制作、机器人开发…很多技术发展到后来,也要面临恐怖谷效应的挑战。
怎么办?
看第二种未来。
二,数字人,变得越来越真。
昨天,京东的“AI刘强东”,已经有人留言:“要不是有标注,还以为是真人”。
但是,昨天,也许也只是一个开始。
今天太阳照常升起,技术也还会继续往前走。
可是,前面,不是恐怖谷吗?
是的,前面确实有恐怖谷。
但是,前面的前面,有新的山峰。
一旦走到那里,哪怕标注了“此为AI数字人”,都可能有人在留言区里说“不可能。这就是刘强东本人。我都看到他鼻毛出来了。”
那时,留言区里的用户,或许又会有不一样的情绪。
说来不怕你笑,作为一个理工男,哪怕数字人看起来还没有那么完美,但我一直对AI、对数字人技术很感兴趣。因为效率。
但我也因此常常忽略了,在克服效率之前,AI、数字人还有很多其它需要克服的东西。比如体验。
数字人技术,再有效率,也一定得是以克服了恐怖谷,赢得了用户体验为前提的。
所以,效率和体验,到底怎么平衡?又要走多久,才能走出谷底,走到新的山峰?
不知道。
但至少,昨天,还有人在走。
昨天晚上19:00,在直播的最后,数字人刘强东说:
“谢谢大家今天的陪伴和观看,最后再给直播间的粉丝发一波福利,评论区刷起来。”
数字人主播说:
“东哥的直播下次再见了。”
那一刻,累计在线观看的人数,超过了2000万。
祝福京东。
也祝福每个正在克服挑战,继续向前走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