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错刀(ID:ijincuodao),作者:云摇,创业邦经授权转载。
2024年最有排面的顶流运动,非F1赛车莫属。
上周末落幕的F1中国大奖赛,各个圈子的顶流大佬都“打破次元壁”齐聚一堂。
体育圈有姚明、邓亚萍、杨扬、谷爱凌等各个领域的明星冠军。
娱乐圈来了吴彦祖、林俊杰、林志颖、韩寒、冯绍峰等赛车爱好者。
汽车圈来捧场的有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,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,就连忙成陀螺的雷军也跑到现场看比赛。
不仅如此,这次F1赛车还火成了全民运动。
在社交平台上F1成了热门话题,小红书上关于F1的笔记有80多万条;微博上#F1#的话题有120亿阅读,持续霸屏热搜榜。
比赛抢票环节比林俊杰的演唱会还疯狂,连购票软件都抢崩了。
几十万张门票瞬间被抢空,3万元一张的VIP门票也是秒没,就连草地票都炒到了上千元。
让明星大腕、科技大佬集体捧场,F1比赛到底有什么魅力?
01史上最烧钱运动,一年花掉12亿
F1虽然和奥运会、世界杯并称为“世界三大体育盛事”,但并没有火到家喻户晓的程度。
因为F1赛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。
F1赛车被称为世界上“最昂贵”的运动,入了赛车的坑要做好花钱如流水的准备。
首先,一个F1赛车手每年的费用上亿。
中国车手周冠宇,光走到F1的赛场上就花费了两个小目标。
周冠宇8岁的时候,他父亲花了1200多万专门建了一条卡丁车赛道,并起名为“冠宇汽车公园”。
F1赛车的烧钱还体现在各个环节上。
一辆车=北上广的一套别墅,在句话放在F1赛场上一点都不夸张。
F1赛车最贵的要8000万,平均下来每辆也要4000万,光一个汽车后翼就价值100万。
这还不算比赛中的损耗,跑一场比赛光轮胎就要消耗20万,如果不小心撞车就是大型烧钱现场。
F1作为史上最烧钱运动,养一个车队平均一年要花掉12亿。像梅赛德斯奔驰车队,每年的预算是16亿元,比一家上市公司利润还多。
任何一个城市想举办F1比赛都得做好花钱的觉悟,光是造一个标准的F1赛场就要十几亿,很多城市因为造价太高举办一届后便停止了。
像中国上海的赛道是全世界所有F1赛道成本最高的,仅一期工程投资就达26亿元,且举办中国大奖赛每年上海要交3000万美元给国际汽联。
就连冠名F1比赛,也比其他大型赛事费钱。
中石化曾为了拿下F1中国站的冠名权花了8个亿,泰康人寿的logo出现在索伯赛车后视镜的背面就花了8位数,就算运动员身上一个logo也要上百万。
F1赛车不仅是世界上速度最快、科技含量最高的运动,也是最烧钱的运动。
烧钱烧出的高门槛,也使得很多普通人不会像关注奥运会和世界杯一样关注F1。
025年前票都卖不完,今年为何火成顶流?
今年F1的爆火程度,在很多人意料之外。
据久事体育透露,F1比赛整体预约数超过总库存的3倍,草地看台预约量是库存的15倍,三日套票或单日周日场次的预约量超库存的10倍。
预约量太多把购票软件都挤崩了,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春运抢票。
要知道5年前的F1比赛,连座位都没坐满。
5年前票都卖不完今年却一票难求,背后有三双推手。
第一双推手:F1的“继父”含泪爆改
2016年美国自由媒体集团花了44亿美元,从英国富豪手里买下F1,并在之后进行一系列爆改。
先在颜值上动刀,自由媒体换掉用了几十年的老logo,方便大家在手机上看。
为了吸引更多观众、让比赛更刺激,自由媒体的第二刀砍向比赛规则。
过去F1赛车比的是“钱力”,财大气粗的奔驰车队曾连续6年夺冠,比赛结果几乎没悬念。
为此F1和NBA一样推出“预算帽制度”,规定每支车队的年度预算不能超过1.35亿,据说红牛车队还因为预算超支被罚了700万美元。
自由媒体还把F1改造成MCN,专门给他们注册了Tik Tok账号,鼓励选手在比赛间歇拍短视频,这波操作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和女性观众。
在新爹的爆改下,F1不仅赚钱能力飙升受众也更广泛,彻底火出圈。
2023年约有300家公司和品牌赞助了10支F1车队,是十年前的两倍;2024赛季F1获得了近5亿美元的赞助收入。
第二双推手:中国主场+首位中国车手
今年F1在国内如此火爆,有很大的情绪推动力。
2004年F1比赛首次进入中国,三天时间观众达26万人,决赛日吸引了15万人现场观赛,创下中国有史以来单项赛事单日现场观众人数最多纪录。
2024年是中国大奖赛20周年,F1比赛回归上海,再加上中国首位F1车手周冠宇将主场作战可谓双喜临门。
中国主场+中国选手,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网友的热情。
在这波明星大聚会中,有很多都是周冠宇的粉丝,也为F1比赛爆火添了把柴。
第三双推手:全球科技大佬争相秀肌肉
和其他比赛不同,F1不仅是体育竞技还是一个展示尖端科技的平台。
从空气动力学设计到混合动力系统,F1赛场更像一个高科技产品的展览会。
因此很多科技大佬抢着去,无论是以冠名的形式还是以制造商的形式参与,都是品牌秀肌肉的巨大舞台。
这次F1比赛中,谷歌、联想、甲骨文、商汤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科技品牌的加入,让F1像是科技圈的春晚。
这三双推手下F1赛车正逐渐走下高台,成为新顶流运动。
03速度与激情背后,技术是最硬后台
有人说,赛车运动看上去是一项体育竞技,但本质却是商业活动。
确实,F1被称为全球商业化运营最成功的年度赛事系列之一。
在上世纪 30-40 年代,传统欧洲汽车商业口中流传着一句名言:如果你能在周日赢得赛车比赛,新的一周你就能卖出更多的车。
但F1发展到今年,已经不止是一项体育运动或是营销场这么简单。
这个看起来只是在“开车绕圈”的比赛背后,技术作为最硬后台,推动着不少行业发展。
举个例子,周冠宇的赛车曾在比赛中翻滚冲出赛道,撞到护栏才停下。
在如此剧烈的碰撞后,周冠宇没有骨折且意识清醒,这背后多亏了保护赛车手安全的Halo。
其实,十几年前的F1赛车上能保护车手安全的只有头盔,F1比赛也被称为“玩命赛车”。
直到2014年,24岁的法国选手朱勒·比安奇 (Jules Bianchi) 因事故不幸离世,大家才意识到保护车手的重要性。
2018赛季的F1比赛引进了Halo系统,Halo的重量不超过7千克,但却能够承受住12吨的冲击力,相当于头顶一辆双层巴士,能把车手的生还率提高17%。
有传言称,在2018赛季前的策略小组会议中,10支车队有9支投票反对Halo系统。
梅赛德斯奔驰车队经理沃尔夫公开表示,“如果有机会的话,我想用一把锯子将Halo锯掉。”
但也是从该赛季开始,Halo系统靠实力逆袭,在多起致命的事故中救了车手的命。
曾经不支持Halo系统的格罗斯让也被Halo“救过一命”,死里逃生后他表示:“Halo是最伟大的发明,没有它或许我就不能再和大家说话了。”
近50年除了Halo系统,柔性油箱、防火赛车服、碳纤维头盔、单体壳座舱、HANS系统,还有事故发生之后以秒为单位到场的救援,一系列高科技装备都在不断升级。
比如FIA防火赛车服最新的测试标准规定,赛车服必须在800°C大火中坚持20秒完好无损。
看似不可能实现的要求,还真被F1卷出来了。
2020赛季巴林站,车手格罗斯让的赛车受到撞击,电池组遭受撞击后引燃了油箱导致爆炸并引发大火。
大火扑灭后格罗斯除肋骨遭受撞击外,格罗斯让仅有手腕、脚踝处轻微烧伤。
而这些经过F1赛车极限测试的技术,其实很多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。
像阿斯顿·马丁Valkyrie AMR Pro、玛莎拉蒂的全新超跑MC20、迈凯伦塞纳等超跑上用的碳纤维单体壳车架,最早都是用在F1赛车上的。
现在新能源车企经常当成卖点宣传的高强度车身,也是从F1赛车上获得的灵感。
再举个例子,新能源车的续航问题一直是大痛点,为了提升续航各家厂商会在外观及空气动力学设计上,大量借鉴了来自赛车领域的经验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消费者会吐槽“新能源车外观造型相似”,还有现在汽车上广泛应用的定速巡航,最早也是源于F1赛车。
这也能理解为什么雷军在宣布造车后,晒出的第一本和汽车相关的书籍,就是红牛车队首席设计师纽维的著作《How to Build a Car》。
在F1的赛场上,不仅是速度和金钱的比拼,更是科技的较量。
赛车或许有门槛,但热爱和技术没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