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维京海盗”到最具竞争力强国,挪威如何蝶变?

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(ID:libusiness),作者:王剑,编辑:刘学辉,创业邦经授权…

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(ID:libusiness),作者:王剑,编辑:刘学辉,创业邦经授权转载。

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是北欧五国之一,有着复杂的地貌,境内除了一千多个峡湾,还有大大小小超过15万个海岛,因此被称为“万岛之国”。

而且,由于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极圈内,挪威始终给人感觉是一个寒风刺骨的不起眼小国。

事实上,仅有500万人口的挪威,不仅是全球人均GDP最富裕的国家之一,更是高达1.43万亿美元的主权基金拥有者,富裕程度甚至远超北欧其他国家。

不了解挪威的人,或许会将其“暴富”归结于丰富的石油资源。

确实,挪威石油公司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原油供应商之一,也是欧洲最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商。

但如果熟悉挪威的发展历程,就会发现挪威的富裕,其实更多是依靠先进的产业集群,以及居安思危的意识,才使得国家持续繁荣稳定。

可早年的挪威,却曾是人人憎恶的“维京海盗”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维京海盗

大部分国人对于挪威的认识,或许来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的浪漫小说《挪威的森林》。

只是那本小说和挪威并无联系,而是作者受到甲壳虫乐队的歌曲《Norwegian Wood》影响,顺手起的名字而已。

顺便说下,后来伍佰演唱的《挪威的森林》,其实也和挪威没啥关系,倒是受到了小说的启发。

挪威是欧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,每平方公里只有11人,其中75%的人口生活在沿海15公里狭长的范围内,38.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,有近37%被森林覆盖。

不过,早期的挪威人并不是靠森林资源维生,全靠抢。

与北欧诸多国家一样,挪威人的祖先是北欧的诺尔斯人(又称古斯堪的纳维亚人),他们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,也同于雅利安人这个大谱系。

简单来说,从雅利安人这个庞大族群走出的人,有的去往地中海地区的东部岛屿及半岛上安定下来繁衍生息,最后成为了古希腊人。

还有一部分则顺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上,沿着海岸线开疆拓土,成为了日耳曼族的诺尔斯人,这也是“挪威”(Norge)字面含义“通往北方之路”的由来。

在公元8世纪之前,挪威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,欧洲其他地方的人们对挪威的存在一无所知——就算知道也实在是知之甚少。

就在8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候,挪威人却忽然闯入文明世界,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“海盗民族”。

彼时,挪威人与丹麦人、瑞典人都被欧洲人称为“维京人”。

“维京”(Viking),特指公元8世纪到11世纪,生活在纳维亚半岛的丹麦、挪威、瑞典一带的族群。

这里是极寒之地,既没有合适的耕地,气候环境也不适合农作物生长,维京人想活下去,只能靠外出掠夺。

直到9世纪早期,强大的维京海盗将英国打得溃不成军,以至于有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都被维京人所接管,各国意识到团结的重要,于是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来的入侵。

可以说,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侵略,是英格兰联合王国成立的重要原因。

其中,挪威海盗最为勇猛,不仅扰得西欧和南欧的沿海地区鸡犬不宁,还顺便拓展了自己的领土。

874年,挪威海盗发现了冰岛,并移民定居,将其占为己有。随后,挪威海盗又联合丹麦海盗南侵欧洲大陆,在塞纳河流域建立了诺曼底公国,并率军攻克都柏林,成为都柏林国王,成为海盗生涯最为荣耀的时刻。

公元1028年,丹麦的克努特大帝兼并挪威,将其纳为“北海大帝国”的一部分。可这个帝国很快便分崩瓦解,挪威随即陷入了争夺王位的长期纷争动乱之中。

随后,挪威又与丹麦、瑞典结成联盟,但又互有嫌隙,彼此相爱相杀数百年,闹得不可开交。

直到13世纪中叶,统一的挪威封建国家形成,从此摆脱了海盗式的生活。

图片

可惜挪威运气欠佳,由于英格兰传来的黑死病,导致国内一半人口死亡,2/3的土地荒芜,从此在政治和经济上只能依赖逐渐强盛起来的邻国丹麦。

1397年,丹麦玛格丽特女王主持在卡尔马会议上成立了斯堪的纳维亚联盟(又称卡尔马联盟),丹麦国王正式成为丹麦、瑞典、挪威3个王国的共主。

在更为强悍的丹麦海盗面前,昔日的挪威海盗只能俯首称臣。

挪威与丹麦的“相爱相杀”

1513年,挪威人忍了近三百年,终于在其官方语言要被改为丹麦语时爆发了。

由于不满丹麦的统治和经济压榨,挪威人民在大主教奥拉夫·英格尔布雷克特松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,争取独立。

可惜这场持续了20年的反抗最后被丹麦镇压,挪威被取消王国的称号,丹麦语还是成为了挪威官方书面语言。

时间一晃又过去两百年,到17世纪,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和对挪威的宗主权与丹麦交战。丹麦失利,被迫将挪威割让给瑞典。

可这只是名义上的“割让”,丹麦对挪威的影响力依旧十分巨大。

不过,丹麦此时也因持续战争,国力开始衰弱,放松了对挪威的控制。

在此期间,挪威木材加工业、航运业和渔业发展迅速,成为国内的经济支柱。但是挪威人对丹麦凭借宗主国地位实行贸易垄断很不爽,民间脱离丹麦争取独立的运动日益高涨。

1814年,丹麦因为与法国结盟,选错了合作伙伴,导致经济受到反法同盟国的封锁,挪威也因此受到连累,粮食奇缺,经济濒临破产。

迫于无奈,丹麦只好再次将挪威割让给瑞典,以换取西波美拉尼亚新领地,却对挪威国内逐渐出现的饥荒不管不问。

吃不饱饭的挪威人对丹麦极为不满,一部分人投向瑞典,另一部分人则逃亡到国外。

1905年,开始寻求中立地位的瑞典承诺“不再卷入任何一场战争”,由此让挪威抓住了机遇。

原因很简单,既然瑞典不想再打仗,那挪威独立,瑞典也自然就没有能力阻止了。

于是,挪威人举行独立公投,建立了挪威王国,瑞典被迫承认。

有意思的是,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,独立时的挪威还不够自信,觉得国家有必要有个国王,而且还得是纯正的王室血统,国内肯定是没了,挪威人只好选丹麦王子卡尔为国王,史称哈康七世。

历史车轮继续前行,一战时期的挪威由于学着瑞典宣布中立,受到影响不大。

可到了二战时,想靠“中立”躲避战火的挪威,压根没被纳粹德国放在眼里,勉强抵抗一阵子后就被占领。哈康七世只好跑到英国避难,其他王室成员则流亡到了美国。

二战结束后,哈康家族因为与纳粹的不合作态度,回国后受到了挪威人民的热烈欢迎,为其王室在挪威延续有了充分的合法性。

可能是被其他国家裹挟太久,挪威在战后心态十分复杂。

虽然挪威于1949年成为北约的创始成员国,1959年又成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创始成员国,与欧美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,可挪威也保持了一定的中立性,拒绝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后来的欧盟,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保持着友好和平的关系。

挪威选择了一种定期与欧盟座谈的方式,尽量保持与欧盟步调一致,但自身又不依附于欧盟。

这样就能够既不被欧洲抛弃,又能游离于欧盟体系之外。

说起来,挪威如此“特立独行”,又不被欧美其他国家嫌弃,关键还是其经济实力在战后发展飞速,令人无法小觑。

挪威的独立之路

在很长一段时间,挪威始终是贫穷与落后并存,饥饿与寒冷同在的落后国家。除了同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的丹麦、瑞典对其有点兴趣,欧洲其他国家压根不屑涉足至此。

也是由于资源匮乏,挪威人才化身为“维京海盗”,靠劫掠维持生计。

好在身处高纬度区域的挪威,海岸线长达2万公里,在北大西洋暖流作用下,海域水温常年维持在5-15℃,成为很多鱼类,特别是北极鳕鱼的理想产卵地,从而造就了生生不息的千年渔业。

图片

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,挪威人在自给自足的同时,也开始了海上贸易,通过出口鲸油、鱼子酱等海产品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海上贸易体系。

造物主也很眷顾挪威,虽然地处北极圈,但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,孕育出了丰富的森林资源,三分之一的国土被茂密的杉树覆盖。

靠着这些木材,挪威不仅成为全球重要的纸浆和纸张出口国之一,还发展出造船业与航海产业。曾经纵横四海的“海盗”历史,更为挪威奠定了深厚的航海经验。

到1890年时,挪威在主要海洋国家人均船只吨位排名中位居第1,是第2名英国的两倍多。

正是看到挪威这些支柱经济带来的巨大效应,后来成为挪威宗主国的丹麦,有意对其经济进行管控,只让挪威发展渔业、航运与木材加工业,意图让其成为自己专属的农产品供应国。

18世纪-19世纪,丹麦在连续对外战争中,逐渐放松对挪威的控制,使得挪威经济迅速发展,木材加工业、航运业和渔业逐渐赶上并超过欧洲同期水平,但国内的农业生产依旧严重不足。

也不能将责任都归咎于丹麦,毕竟那时的丹麦国内也是差不多的经济情况。

挪威的主要问题还是气候寒冷,四分之三的土地不太适合农业,剩下的四分之一,因为寒冷的气候粮食产量也不高,想吃饱饭只能靠进口。

正因如此,1815年当欧洲经济大萧条蔓延到北欧,使得挪威出口和航运业陷于停顿,国内落后的农业生产又无法保证粮食供应,饥荒逼迫大量挪威人不得不远渡重洋寻求生路。

据统计,仅1840-1914年间,挪威对外移民就达75万,主要移居地就是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,是当时仅次于爱尔兰的世界第二移民国家。

人口大量流失的后果也很明显,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,挪威经济一直是欧洲国家的“吊车尾”,始终是农业基础薄弱,且缺乏工业基础的落后国家。

20世纪初,挪威最拿得出手的航海业曾有一句话,“这个国家有着最出色的水手和最腐朽的船只”,成为此时挪威航海业的真实写照。

由于没有工业生产能力,挪威大部分船只都是木帆船为主,而且很多都破旧不堪,蒸汽船占比不到1/3,根本无法与工业实力雄厚的英国抗衡。

虽然二战结束后,挪威靠着欧洲资助,并在丹麦的“庇护”下逐渐摆脱战争带来的影响,但经济并未能得到改善。

直到20世纪50年代,挪威都算是欧洲一处“大型渔村”,经济不仅落后英法等国,与周围的丹麦和瑞典也没法比,让本国青壮年纷纷出走。

面对经济严重滞后,挪威唯一能做的就是重整航运业。

挪威的艰难时期

战后,伴随欧洲的重启进程,让“干散货”贸易需求激增。

所谓“干散货”是指当时欧洲复苏期间急需的大量矿石、砂石、粮食、化肥等资源,大部分是不加包装的块状、颗粒状、粉末状的货物。

于是,挪威政府通过填海造地和搬迁等措施,在卑尔根这个传统造船基地扩建了更大规模的造船设施。

此外,由于北欧独特的地理位置,和多变的海岸线,急需大量能在特定海域使用的船舶。

挪威瞅准这个市场,开始发展专业化船舶,专攻这些特殊需求的船只订单。

到1950年代中期,挪威近海特种船、渔船的生产份额,已占据当时全球市场的近1/10,其中60%用于出口。

伴随造船业的发展,挪威在世界船队中所占份额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不足6%,到1960年飙升到10%以上,经济也得到了快速提升。

可航运和造船产业并非挪威成为富裕国家的直接因素,挪威的“一夜暴富”,靠的是雄厚的石油资源。

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,欧洲国家就开始在各自海域勘测海底石油资源。1959年,荷兰人在北海发现了格罗宁根气田(Groningen),这让挪威人看到了北海可能存在油气的前景,也开始尝试石油勘测。

仅仅一年时间,挪威的海上石油勘探就取得了重大进展,发现了多处海上油田痕迹。

在此期间,挪威通过立法将油田和天然气的勘探权和开采权归于国有,确立了自己对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合法拥有权。

挪威可谓有先见之明,从1969年开始,挪威便接连开出了“彩票大奖”——Ekofisk油田和Statfjord油田(1974年)被连续发现。

图片

根据测算,挪威境内已探明石油储量达75.7亿桶,已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。

更令人艳羡的是,挪威还同时发现了天然气资源,总储量达2.1万亿立方米,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,整个油气总产值约占据挪威GDP的1/4。

听上去,似乎是挪威开采出石油和天然气,瞬间就变成了“富国”……可事实并不是这样。

由于海上石油开采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支撑,挪威那时既没有加入欧佩克(石油输出国组织),也不是欧洲共同体成员国(包括之后的欧盟),完全靠自力更生。

1972年,在缺钱、缺技术的情况下,挪威国家石油公司(Statoil)成立,希望通过自主创新加强挪威石油工业的能力。

挪威在此期间不仅加大了海上石油工业需要的钻井设备研发,还注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培养,政府在斯塔万格、卑尔根、奥斯陆等城市,建立了相关的技术研究中心,极大地提升了本国的工业水平,并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。

由于全球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,挪威的石油行业也受到了波及,但更为严重的是航运业,到1987年,挪威规模化的航运公司数量较10年前从176家减少至56家。

与此同时,随着制造业中心向亚洲的转移,挪威以造船业、航运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受重创,国内就业也受到严重影响。

甚至,由于挪威执意自己独立研发石油设备,前期投资过大,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,挪威的石油产业并未给挪威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。

颇有远见的挪威政府

经历了造船、航运、石化业的起起伏伏,挪威清醒地意识到,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缺乏竞争力,也难以维系,产业转型迫在眉睫。

可具体怎么转?成为令挪威头疼的问题。

九十年代,哈佛大学的迈克尔·波特教授,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“产业集群”概念,即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与融合、众多类型机构相与联结的共生体,更利于构成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。

挪威对此深受启发,开始围绕自身特长,组建产业集群。例如将卑尔根的船舶设计、研发、制造及服务组建为完整体系的产业集群,果然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
随后,挪威又相继推出“整体创新政策计划”“挪威创新集群计划”等发展规划,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对产业发展进行系统梳理,并大力发展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,通过产业网络的延伸,形成传统优势的裂变。

挪威还根据自身特色,将本国的海洋产业分为五个领域,分别是造船业、海洋油气与工程、海洋渔业、海洋金融与海事服务。

这五个领域又按照地域划分为了外贸海事集群(奥斯陆峡湾地区)、油气设备与生产服务集群(南部地区)、对外海事集群(豪加兰/桑霍兰地区)、离岸作业设计建造集群(西北地区)、国家科技知识集群(中部地区)、北极海事集群(北部地区)和海洋运输、科技创新集群(西部地区)七个产业集群。

正是通过五大领域和七个产业集群的密切协作,挪威在海洋产业领域大放异彩,不仅令挪威成为世界上少数海洋全产业链齐备的国家之一,更通过海洋经济发展出的产业资源创造了大量财富,其海洋产业占全国总产值的40%,以及一半的出口贸易。

比如挪威的造船业,早年受日韩造船企业竞争影响,不得不转型到以高技术含量为主的专业船舶制造领域。

可谓“因祸得福”,挪威造船业也从生产转向了技术解决方案,顺利完成了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换道的过程。

图片

如今,挪威化学品运输船、深海勘测船舶、滚装船等,尤其是用于海上作业的海工支援船(OSV)早已是世界级的造船水平,是其海洋船舶工业最有实力的代表。

此外,在挪威的海洋油气与工程领域,随着挪威国家石油公司逐渐发展为深海石油钻探、远洋运输领域的龙头企业,与之配套的造船业也逐渐化身为油气开发环节的设备供应商,成功转型为动力推进系统、管道系统、钻井设备、定位系统等供应商角色,帮助挪威形成了完善的海上石化产业链,也直接提升了本国石油工业的水平。

时至今日,依靠先进的海洋石油设备辅助,挪威已是全球第七大天然气生产国,供应全球3%的天然气消费量,石油输出约占全球石油产量的2%。

可即便成为“能源大国”,挪威也没有坐享其成,依然在石油、天然气之外的传统产业持续发力,因此避免了经济学家所说的“资源诅咒”,即拥有大量化石燃料或某些矿产的国家都会出现的经济增长放缓、民主减少和社会不平等等现象。

令人佩服的是,挪威狠起来连自己人都不放过。

虽然石油和天然气是挪威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,可挪威早在70年代便对其征收高达35%的“暴利税”(特别税),以此防止其过于庞大,影响其他产业发展。

与之相反,挪威对造纸,造船,机械,水电,化工,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却很“温柔”,不仅给予不同优惠税收政策,还经常给予资金补贴。

经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持和转型,挪威GDP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增长了5倍多,从120亿美元增长到了650亿美元。

因为政府的远见,挪威还有一项极其令人羡慕的福利——全球最大的一笔主权基金。

全球最成功的主权基金

1990年,挪威发现石油领域的收入虽然可观,但波动性太大,而且利润也不稳定。为了缓冲油价的波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,挪威政府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(The Petroleum Fund),资金来源于挪威政府的石油收入,由挪威央行负责管理,在挪威以外的全球市场投资(包括中国的证券市场)。

2006年1月,挪威政府石油基金改组为政府养老基金(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,GPFG),资金主要来源于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产生的外汇盈余(包括公司税收和勘探牌照的收费等)。

从GPFG资产配置策略就能看出其独特性:70.9%投资股票,27.1%投资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,1.9%投资地产,0.1%投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。

需要说明的是,虽然这个基金名为“养老基金”,但无论其资金来源还是使用方式,和挪威居民的养老金并无直接关联。

GPFG的宗旨是为了避免国内经济过热,对冲油价下跌的风险,并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缺口,但并无确定的养老金义务。

说白了,作为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,挪威是将石油资源变成了保障每个公民生活的金融工具。

同时,挪威法律还规定,政府每年财政预算最多只能从GPFG获取其市值的4%,且不得在国内投资。这个上限既保证了其市值的可持续性,也避免了大量资金流入挪威国内。

简单说,主权基金里的资金只能去购买海外资产,但不允许在国内投资,以此防止过热资本炒高国内的物价和房价,增加普通挪威人的负担。

由于挪威自身石油产业的实力,加上聘请的又都是世界最顶级的金融经纪公司,GPFG在全球多个国家投资债券、房地产,几乎都是稳赚不赔。

2014年时,GPFG资产再度增值,换算下来,挪威人均账面资产达到100万挪威克朗(约为92000美元)。

这意味着,只要你出生在挪威,什么都不用做,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。

图片

到了2017年,GPFG总额更是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,差不多又增值了四分之一,是挪威同期GDP的两倍,堪称挪威的“聚宝盆”。

伴随GPFG持续增值,挪威经济一直都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,人均GDP始终高居欧洲前列。

正是靠着殷实的家底,挪威才有了全世界最令人羡慕的社会福利。

令人羡慕的挪威社会福利

目前,挪威的社会福利主要体现在教育、母婴、养老三个方面。

在挪威,公立政府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大学,全部免费。政府还对居民住房给予补贴,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住上有足够生活设施的住所。

此外,在人均每周工作还不到40小时的挪威,挪威妇女还有长达46周的全薪育儿假,连男性也有至少4周的产假用于照顾孕妇。

幼儿阶段的挪威人,其父母每月可以领到约8000元人民币左右的养育金;在其18岁之前,还能每月领取15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;如果生活在高寒地区,这个补贴还会更多。

挪威也很重视文化,任何人出书,政府都会主动买下1000本以资鼓励。

所以,人口如此少的国家,不仅出现了《苏菲的世界》这样的超级畅销书,还有当代被排演最多、广受热议的剧作家约恩·福瑟。

想想看,在一个看病、读书都不花钱的国度,每月还能领一大笔丰厚的补贴,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福利。

不过,挪威的高福利政策也意味着高税收。

挪威的消费税接近25%,个人税收最高达38%。

可大部分挪威人都能接受,因为知道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,就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。

那么,挪威的物价有多高呢?

举个例子,超市一瓶可乐30元人民币,一个三明治50多元人民币,物价贵到挪威人已经习惯周末开车去隔壁瑞典大采购,因为便宜了很多。

不过,依靠完善的保障制度,挪威人并不会因为高税收导致无法生活。甚至,挪威的高物价,还使挪威旅游业从中获得了巨大收益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挪威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供应国,但本国却很少使用石油和天然气。

挪威已从2020年起,便实现了可再生能源运行体系,水电资源覆盖率超过90%,同时也是欧洲电动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。

但因为全球能源需求量更大,挪威目前仍在经营大型、高利润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。

2023年,挪威政府就从石油销售中赚取近1300亿欧元(约为10842亿元人民币),是2021年的五倍。

凭借这样庞大的一笔财富,挪威人自豪地说:“如果我们挪威人什么事情也不做,挪威现有的石油资源足够我们全体挪威人富足地生活150年!”

可贵的是,即便石油能“日进斗金”,挪威依然努力保持着石油能源与传统产业平衡,保障海运、渔业、造船业等传统优势工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
这可以视为挪威政府很清楚“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”的道理,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分担石油经济风险,更能推动科技创新,保证挪威的国际竞争力。

2023年,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指数,挪威在58个经济体中位居第9,远超许多发达国家。

这个指标也说明,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,福利越高,人就越懒,甚至无所作为。

换句话说,兼顾社会公平,高福利与高效率是可以同时并存的,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被解决,也为社会经济与深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全新动能。

因此,挪威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很多西方学者称为“大黄蜂”,即成功挑战了社会经济发展中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。

从这点来说,挪威确实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……

关于作者: fjbin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